书城励志做人·做事·做官
9903600000007

第7章 气量

说一个人(特别是官员)有气量,指的就是有较宽广的胸怀,能容人,包括“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而且被历史证明反对错了的人”。

有无气量,不仅能说明一个人的气魄大小、眼力高低、人格优劣,而且常常是能否办成大事的关键。

这样的例子,古今都有。

春秋时代,齐桓公年轻时曾遇到过不少倒霉的事,包括曾被一个叫管仲的人追杀过,还为此中了一箭。但当齐桓公后来掌权时,发现管仲是个有本领的人,他非但不计前嫌,而且让管仲当了宰相,这就叫有气量。结果证明他做对了,后来管仲帮助他位居“春秋五霸”之首,干出了“九合诸侯”的大业。

没有气量,睚眦必报,怎么成?

比这更早的事是商朝的事。商朝的第一个王叫汤,他在尚未称王、仍被夏朝末代暴君夏桀压迫的时候,为了起义的成功就必须发现人才、起用人才。商汤发现的第一大人才名叫伊尹。这个伊尹,原来是商汤结婚时他岳父陪送的奴隶,只会烹饪。但伊尹在煮肉烧菜时,将烹饪的道理引申到治国理政的大事,商汤发现伊尹确实是人才,便让他当了宰相。后来伊尹帮助商汤推翻了夏朝,功劳很大。商汤不问出身,不讲门第,任人唯贤,这就叫气量大。

楚汉相争时代,号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其实是个气量很小的人。真正有本领且又忠心耿耿的范曾,只因为时时批评项羽几句,喜欢“沽名”的项羽就辞退了他,结果后来被刘邦打败了,落了“别姬”(自杀)的下场。

刘邦就不同了,他在当皇帝(汉高祖)之后,有一次与能臣张良闲谈时,要张良谈谈他对自己的看法(包括和项羽的比较)。张良在夸赞刘邦某些优点的同时,也不客气地说他是“市井无赖之徒也”。刘邦非但没生气,反而笑着说:“知我者,子房(张良)也!”

这就是大政治家的气量。

《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一段中,曹操在谈到当时最有势力的袁绍时,鄙夷地说:“此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则忘命。”意思是说袁绍根本办不成大事。袁绍本人也确实是这样的人,在与曹操打仗时,本来有很好的战机。只因为他“小儿脊背生疮,无心论它事”,最终落得惨败。而败了之后,反倒妒杀了能臣田丰。

这就叫没有气量。

曹操则与之相反。在袁绍败死之后,曹操没有忘记当年袁绍曾是他起兵时的战友,于是到袁绍的坟前祭奠一番,大哭一场,以示不忘故谊。发现了曹营中某些人给袁绍的密信,有人劝曹操顺藤摸瓜,逐一杀掉,曹操却将那些信一把火烧掉了,连看都不看一眼,使那些人放了心。这样的气量多大!

此前袁绍向曹操宣战时,让当时的著名作家陈琳起草讨曹檄文。这篇檄文写得太刻毒了,连曹操的祖父、老爹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捉住陈琳之后,没有杀他,还让他在曹营中继续当个文书(主簿),惜其文才。这样的气量,确实常人难比。

官员应如此,文人也应如此。人们常把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并称“韩柳”,说两个人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殊不知两人虽是文友也是政敌,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主将之一,并因此而被贬谪,韩愈却对那场革新运动大加否定、斥骂。不过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在柳宗元死后,韩愈写了无比感人的《柳子厚墓志铭》。这也叫文人应有的气量。

任何人都应当练一练气量,尤其是有权力的人、有名气的人、有地位的人。

遗憾的是,气量狭小而且由此做出无德之事的人也常有。

几十年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官员因为下棋输了,觉得下属不给面子,转而生恨,随之在“运动”中大整对方,甚而给对方戴上“反党”帽子。

今天,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不会再犯当年那样的低级错误。但因为气量太小而犯的“高级错误”,贻害也许更大。比如:任人唯亲,文过饰非,嫉贤妒能,容不得比自己德高才大的人,总想把真正人才搞倒搞垮,此类现象也不少。

须知:气量狭小的人其实是庸人,甚而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