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邓小平
10145600000007

第7章 漂洋过海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然而,在1920年8月,邓希贤刚刚过了16岁的生日,就要告别父母去远游了,而且远到了距中国有万里之遥的法兰西。

这是父亲支持的。

母亲却割舍不下心爱的儿子,含着眼泪为儿子收拾了行装,嘱咐的话,不知说了多少。

临行前不久,家里为邓希贤说了一门亲事。这是当时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讲究早娶媳妇早得贵子。邓希贤对这门亲事大不以为然,但又难拗父母之命。到了法兰西不久,他就写信给家里,拒绝了这门婚事。

去法国做什么呢?

清王朝的腐朽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他们只得广为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世界的科学和民主使他们看到了一线光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觉得伸手就可以抓住这曙光了,所以他们纷纷出国去留学。法国是当时的一个重要目标。周恩来、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李富春、蔡畅、陈毅、聂荣臻、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都曾经出现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中。

1920年8月27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3名学生,乘上法商吉利洋行的“吉庆”轮,从重庆出发,沿长江而下。

轮船在曲曲弯弯的河道中前进。丰都、万县,一个个城市被甩在身后,巫峡、瞿塘峡、西陵峡,壮美的三峡风光映入眼帘。第一次出川的邓希贤站在甲板上,任江风吹拂着自己的脸,心潮如同江水一样奔腾。

他想起五四运动时,他和留法预备学校的同学们为抵制日货,反对卖国贼,到重庆卫戍司令部去示威请愿,在那里坚持了两夜一天的斗争;他想起临行时,母亲眼眶里饱含的晶莹泪水;他想起此去关山万重,而自己肩头的责任重大,要学习本领,要追求真理,要报效祖国……

邓希贤终于到了上海,他和其他82位同学一起,要从上海起程去法国。9月11日这天,入秋的上海出人意外地下起了倾盆大雨。但码头上,带着一脸勃勃生气的学生们却毫不在意。看到停靠在码头的法国邮船“鸯特莱蓬”号,他们兴奋极了。他们知道,就是这艘船,要载他们漂洋过海,去领略新的天地。

航程是艰苦的。学生们没有钱,只好坐在货舱里,昏昏暗暗的船底舱,到处堆放着货物,发出难闻的味道,臭虫、蚊子给他们带来不少的烦恼。

轮船驶过香港,驶过新加坡,驶过英属哥伦布,驶过法属奇布特,入红海,到苏伊士运河,越走离祖国越远。

风平浪静时,学生们到甲板上,像在监狱放风一样,暂时躲开底舱中恶劣的空气。只见天水一色,海鸥飞翔。初看很漂亮,但时间长了,便觉得无聊得很。遇到风浪时,轮船一会儿被掀上浪尖,一会儿又跌入浪谷。最厉害的一次是在印度洋上遇到了连续三天的风浪,邓希贤不但吃不下东西,连苦胆也差点吐出来。但是,他坚持过来了。尽管在83名学生中,他的年龄最小,但他也最活跃。只要不晕船,人们总能看到一个个子矮矮的,有着一张圆脸的孩子,笑呵呵地从上到下,从东到西地忙乎着。

一路受了罪,一路也长了见识。这一路,邓希贤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也看到了繁荣后面的腐朽。在有的港口,他看到一些穷苦的儿童在船舶周围游泳,向乘客们哀告乞怜。有的乘客把硬币抛入海水中,让穷孩子们潜入海中去把硬币摸上来,以此取乐,孩子们则以此为生。看到这种情形,邓希贤和同学们的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