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少年走近伟人丛书·传记故事·邓小平
10145600000009

第9章 革命起点

1922年早春的一天,法国蒙达尼火车站。一列火车从巴黎驶来,喘着粗气停在月台上。

一个矮小结实,还略带稚气的年轻人带着简单的行李走出车厢。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这个年轻人没有在蒙达尼停留,而是直接向几里外的小城夏莱特走去。在市政厅的户口登记处,他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邓希贤。在“职业”一栏中,他填的是“体力劳动者”。

通过各项登记后,他领到了这个小城的临时身份证,号码为1250394。第二天,他成为哈金森橡胶厂的一名临时工。

这家工厂以生产胶鞋和自行车内外胎而闻名。由于没有受过专门训练,邓希贤被作为不熟练工人派到胶鞋车间,工作是做雨鞋。

这里的条件比克鲁梭钢铁厂的条件要好多了,厂房宽大明亮,据说还是著名的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设计的。

工人们每天工作10小时,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一小时一法郎,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邓希贤心灵手巧,很快就掌握了技术,一天可以做20双鞋,可以挣十五六法郎。

在离车间不远的树林里,搭着一个十分简陋的小木棚,四十多个中国勤工俭学的学生就住在这里,推举两个人做厨师,每人每日伙食费约3法郎,住房不用付租金,因此,邓希贤每月能节余两百多法郎。他的心情也好多了,每天晚上下班后,他和大家说说笑笑,十分活跃。

艰苦的劳动使邓希贤成熟了许多。

就在这年夏天,在周恩来、赵世炎等人的主持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了,并很快在克鲁梭、蒙达尼等地发展了一批少共党员,还在蒙达尼成立了少共支部。赵世炎常常到蒙达尼的哈金森工厂活动,少共成员王若飞等人也来到哈金森橡胶厂做工,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王若飞和邓希贤在一个车间工作,他比邓希贤年长8岁,像大哥哥对小弟弟一样,经常帮助他,讲些革命的道理。在王若飞等人的影响下,邓希贤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当时,在法国各类思潮都很流行。住在小木棚里的年轻人也有形形色色的思想,尤其是无政府主义思潮大为流行。小木棚里经常展开激烈的辩论。年轻的邓希贤虽然很少直接参加,但每当听到这种争辩时,他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一边。

也就在这年夏天,邓希贤和蔡畅等人面对红旗,庄严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举行了加入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宣誓。

邓希贤十分激动,他的拳头握得紧紧的,眼睛炯炯发光。因为他找到了前进的道路。

入团以后,邓希贤很快地成长起来。尽管他只有18岁,但和周恩来、李富春等人一起工作,使他受益匪浅。一年以后,他成为青年团旅欧支部的负责成员之一,并成为职业革命家。

1924年2月,旅欧青年团机关刊物《少年》改名为《赤光》,邓希贤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极富战斗性的文章,他还承担了刻印蜡版的工作。因为邓希贤上私塾时就注重练字,所以,他刻的蜡版工整秀丽,印刷清晰。他的印刷速度也快,常常左手捏一块面包推油墨,右手揭纸,弄得一脸面包屑和油墨。有一次,周恩来见到邓希贤的这个模样,忍不住大笑起来,说:“小邓啊小邓,你真能算上油印博士了!”

从此,邓希贤有了“油印博士”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