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10840400000003

第3章 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很多烦恼都是从“心灵的反应”开始的,这是我们“理解”

的第一步。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碰到厌恶的事情而感到不爽”的时候,不爽的理由其实一目了然,那就是碰到了“厌恶的事情”。但是在人生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的事情。有的人会通过占卜、心理咨询等方式寻找“理由”,但其实透过佛陀的智慧,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例如,假设你现在有如下烦恼:

·最近你对周围的人总是看不顺眼,他们的一举一动你都觉得碍眼;

·亲戚的言行,很早以前就让你觉得不快了;

·最近在职场中对同事和朋友也有不满情绪。

说实话,你的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果找周围的朋友聊天,大家可能这样回答你: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啊,就应该活得洒脱一些。”“你也太无中生有了,这样对身体不好。你多想想别的愉快的事儿吧。”

确实,朋友说得也没错,但你就是无法排遣内心的积郁。每当你回到日常生活,就又会陷入“总觉得看谁都不顺眼”

的状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调整这样的状态呢?

佛陀把现实人生比作“激流”

对于这种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烦恼其实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反向思考“产生反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于人们内心的不满和不足,佛陀是这样说的: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

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选自《初转法轮经·相应部》

佛陀认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产生“索求之心”后,它又分化为“七种欲望”。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⑤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笔者认为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索求之心”激荡起轮回的洪水——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化作奔流,让我们的心随之动摇。于是人们深陷于无法跨越的欲望的泥沼之中。

——选自《尼波多经·战手》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满的心”

在佛教世界中,“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人心永远都在索求,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就会被不满所驱使,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比如常常回忆过去:“最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通过索求,我们有时候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但是佛陀的教义却告诉我们:“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这就是人心。”过多的心灵的反应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很无聊,但是当我们理解了“人心永远都在索求”这个真相以后,心境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就是说,类似“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或者“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这些不知晓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都能得到平复,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并且接受它。

烦恼的真相在于“承认欲”

对于刚才我们提到的“对周围人总觉得看不顺眼”的问题,让我们通过“七种欲望”来思考一番。这样的不满,究竟来源于哪种欲望呢?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最切实的主题是“承认欲”——希望得到认可的欲望。据说这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欲望,动物没有这样的欲望。

承认欲在我们幼年时体现为“希望被父母喜爱”的朴素想法,随着成长,又逐渐演变成“希望得到表扬”“希望成为优等生”“希望受欢迎”等自我意识。

当我们成人后,承认欲又演变为“希望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获得那样的地位”“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职业素养”等上升欲望,以及“希望自己比他人更出色”

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当然反过来,承认欲也可能变成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之类的消极感或自卑感。

产生这些想法的根源在于“希望他人认可自己”“希望他人关注自己、喜爱自己、给自己好评”的承认欲。如果这样的欲望让心灵对外部世界“产生反应”,总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认可自己”,那我们就会感到不满或不足。也就是说,“总是对他人的细小行为看不顺眼”的烦恼源在于“希望他人更加认可自己”的承认欲。当然,这也与成长环境有关,幼年时比较孤独的人,内心这样的想法就会更加强烈。

佛陀思考法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原来如此,我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因为承认欲的原因”,“这样的不满是来自承认欲的不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承认欲”这个词替换成“欲求”“欲望”等字眼。当我们通过语言的客观性对此进行反复理解时,“心灵的反应”就会渐渐趋于平静。

在之后的章节中笔者也会进行说明,承认欲就是人们在意他人的看法、嫉妒心、喜欢和他人攀比、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等各种烦恼的根源所在。如果无法理解“烦恼的根源就是承认欲”,人生就会陷入在意他人的看法、被嫉妒心驱使、喜欢和人攀比、情绪起起伏伏,以及心灵时常动摇的恶性循环。

首先我们要谨记,“存在”的事物始终是“存在”的。当我们坦诚地接受自己有承认欲的时候,这些不满、愤懑、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竟然不可思议地消失了。

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内心饥渴的真相”,也就是承认欲,就能摆脱这些不满的状态。

只要我们明白了承认欲是“反应的原因”,内心就能变得特别放松。

我们终于能够开始冷静地思考:“我得到那个人(家人或社会)的认可,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仔细想来,确实是,有什么意义呢?

特别篇

“苦恼”转变为“希望”的那一天

如果不清楚烦恼产生的根由,那就会一直为烦恼所扰。相反,如果能正确地理解烦恼的来源,烦恼就会变成“能够解决的课题”,也就是“希望”。将苦恼不断的人生转变为“希望”,这就是本节有趣的内容。

那位女士和我初次见面的时候,即将迈入八十岁。由于四十来岁的大儿子有家庭暴力倾向,并且愈演愈烈,所以最后将他的母亲——也就是这位女士——赶出了家门。他将门反锁起来,谁也进不去。女士在人生的暮年时期变成了一位无家可归的人。

幸运的是,她申请到了政府的生活援助,搬进了一间小小的公寓。我第一次去那里是在盛夏的午后,女士说:“如果今天我仍然找不到答案的话,我就在这里上吊自杀。”

女士慢慢地讲述了此前的人生经历,从中我可以看到大儿子在经年累月中对她的深深怨恨。女士的娘家有兄弟姐妹共七人,她的父母唯独没有让她去学校念书,而让其留在身边服侍。女士结婚后有了两个孩子,但是父母又命令她将两个孩子送给亲戚抚养——“你作为女儿的工作就是照顾好这个家!”因此女士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的幼年时代是如何度过的。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大儿子始终认为“这个人不是自己的妈妈”。

关于母亲最初的记忆是在他六岁那年生病住院的时候。大儿子一直趴在窗边,等待母亲来看望自己。母亲虽然来到了医院附近,但是又离开了。“为什么母亲不进病房来看我呢?”据说这就是大儿子对母亲最初的记忆。

这位女士面庞清瘦,看起来端庄谦和,似乎心中并没有太深的苦恼。但是长时间以来,她和两个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更苦恼于大儿子日益加剧的暴力倾向。但是最痛苦的是,她始终不清楚这一切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始终找不到答案。

我渐渐地体会到:在当了母亲、年岁渐长之后,女士的内心却始终还是向着她自己的母亲的。在她心底,始终期冀来自母亲的关爱。她之所以成为和孩子“距离遥远的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房间的灯光熄灭,她问我:“那我今后能够找到出路吗?”

“当然有出路。”

她又问:“那我该怎么做呢?”

我的回答是:“你需要正确地理解。正确地理解才是解决人生苦恼的最有效的‘智慧’。”

通过今天一天的时间,我终于理解了她心中的苦恼是什么。我告诉她需要将过去的体验、今天一天的所感、每天的见闻,在心中仔细地进行体会和思索,并且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只要做到这一步,很多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

此时,女士态度坚定地发表了宣言:“我明白了。我会正视自己的内心,跨越痛苦就是我今后人生的课题。”

当我打开房间的灯时,女士的脸上又显现出了生气,她的目光也更加坚定。她已完全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从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我目睹了一个人“成佛”的瞬间。

随后这位女士前往养老院,申请做养老院的志愿者。比起被人照顾,她更想照顾他人。她希望实践佛陀所说的“仁慈”——祈祷他人的心灵幸福。

没过多久,她在她家附近的步道上遇到一位修剪花草树木的高龄男士,于是主动表示愿意帮忙。没过多久,她又和附近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变得熟悉起来,于是又主动帮幼儿园修剪草坪。她在电话中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我现在的人生非常幸福!”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大多数人都希望将“不断苦恼的人生”变成“充满希望的人生”。掌握“正确理解的能力”,我们就能实现这样的“重生”。

人们应该正确地理解苦恼的真相。应当斩断苦恼的根源。应当前往没有苦恼的境地。应当找到相应的方法并不断实践。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便能脱离苦海。

——选自《佛陀最初的说法·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