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
11125300000007

第7章 严私德(6)

而且古人也讲“因材施教”。这个人本来已经很自卑了,你对他的言语还很严厉、很苛刻、很挑剔,就会让他愈来愈丧失自信心。所以,言语确实非常重要,可能我们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但是别人听了之后会耿耿于怀,甚至因此产生隔阂。

古人说“三思而后行”,我们说话应三思而后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不能顾此失彼。

古人还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给别人说一句爱语——宽慰的话、理解的话、体谅的话、鼓励的话,别人在寒冬腊月心里都感觉到非常温暖。但是我们恶语伤人,特别是在盛怒之下口不择言,说了一句很过分的话,结果火烧功德林。什么意思?就是你以前对朋友两肋插刀,很无私、很讲义气,为朋友付出无私无求,但是脾气一上来,盛怒之下便说了一句伤害对方的话,那么你以前对朋友的所有付出,别人都不记得了。就因为你这一句话刺痛了他,他可能耿耿于怀,从此就不再原谅你,而你以前对他的付出也都白费了。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言重则有法”,即言语慎重就可以让人们效法。

“行重则有德”,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很庄重,就显得有德行、很稳重。特别是不合于礼的行为,绝对不去做。如果我们做事不符合礼,像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做了很多违礼的行为,结果被人拍下来了,还把这些不雅的视频传到网络上,结果一日之间就让自己身败名裂,甚至受到了盘查,还因此锒铛入狱。这都是自己的行为不慎重所造成的。行为慎重可显示出一个人的德行。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居安思危、崇尚节俭,奠定了大宋基业。有一次,赵匡胤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穿了一件由翠鸟羽毛作装饰的短上衣入宫,赵匡胤见到后十分气愤,对公主说:“你把这件衣服给我脱下来,从今以后,不要用翠鸟羽毛作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也用不了几根羽毛。”赵匡胤正色说道:“你说得不对。你穿这样的衣服,宫中其他人看到会纷纷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鸟羽毛价格便会上涨了,商人见有利可图,就会从四处辗转贩运翠鸟,这要杀伤多少鸟儿啊!你千万不能开此奢华之端。”公主听了赵匡胤的话,连忙叩谢父皇的教诲。

孔子曾说:“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的这一观点在不少君王身上都得到了验证。赵匡胤以节俭为本,以身作则并约束家人,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士大夫竞相节约自勉,州县官上任时,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迎来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时,很多只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赵匡胤之后的几个君王都很好地延续了他俭朴的生活作风。

有一个关于宋仁宗的故事,宋仁宗有一次对身边的近臣说:“昨夜夜不能寐,突然感到饥肠辘辘,非常想吃烧羊肉。”近臣就说:“您既然想吃,为什么不传旨要一个烧羊肉呢?”你看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要一个烧羊肉算得了什么呢?为什么还要强忍着不吃呢?宋仁宗说:“我怕我一旦传旨索要烧羊肉,恐怕从此以后就会成为惯例,即使不是每天都有烧羊肉吃,那时常也会有烧羊肉吃,此例一开就不知道有多少羊被宰杀。”所以宋仁宗说:“岂可不忍此一夕之饥,而启日后无穷之杀哉。”

皇帝贵为天子,要烧羊肉,要几只羊都很容易,但是他就是怕这个先例一开,很多人会投其所好,那就不知道要宰杀多少只羊了。

宋仁宗平时在私下休闲的时候,常常穿着那种洗了又洗的衣服,他的帷帐、被子都没有加纹绣,只是用那种一般的布帛制作。还有一次,有人向宋仁宗呈献了蛤蜊28枚,这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壳类海产品,而且这个东西很贵,每一枚价值一千钱。皇上怎么说的呢?他说:“我这一下筷子就要花费28千钱,这怎么能够忍受啊?我是不堪忍受啊!”所以宋仁宗被称为“仁宗”,确实名副其实。他的仁爱之心不仅仅推及万民,甚至推及动物身上了,这就是古人说的万物和我是一体的。

宋仁宗能够仁爱动物,这确实是古人所说的“以万物为一体”,把这种仁爱之心推及百姓身上,百姓怎么会不被感化呢?所以我们看一看古代的皇帝确实是身体力行,为了不开启奢侈浪费之风,就自己忍着不去吃这些美味,我们从这里也看到了宋仁宗做事谨慎的态度。

自己是皇帝,一个动作、一个旨意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非常地敬慎。

“貌重则有威”,就是我们的容貌庄重,就让人看到有威严。古人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睡有睡相。”即使一个外人都没有,也要慎重,不敢放逸。

所以在容貌上孔子也有教导,“色思温,貌思恭”。表情要很温和,虽然很温和,但是很恭敬。这样就让人觉得你很好接近、很温和,但是在你的面前又不敢造次,对你还非常敬重。这也是因为自己有威仪,做得恰到好处。

《礼记·玉藻》里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足容重”,就是我们行走的时候,一定要稳重,像大象那样四平八稳,非常缓慢。曾国藩曾教导弟子,要“走路慢,吃饭慢,说话慢”。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一种稳重的作风。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一个人若有定力,有这种稳重,无论遇到什么突发的意外事件,都能够保持冷静。保持冷静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应对,才不至于慌里慌张。

“手容恭”,就是在坐的时候,手要敛。“起脚敛手”,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能甩着胳膊,手容要恭敬。

“目容端”。“端”就是平的意思,即平视。眼光不要向上,也不能向下。向上、向下,或者显得轻视傲慢,或者显得很不屑。这也说明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如果我们很傲慢或者很刻薄,表现在眼睛上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观察会发现,有的人跟你说话的时候,眼睛骨碌碌地乱转,这说明这个人的心思很复杂,心眼很多,眼睛在那不停地动。

“口容止”。这个“止”就是《易经》中所讲的“吉人之辞寡”,是指说话不要太多,要懂得适可而止,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一个字都不要说。

孔子也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哪三种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话没到该说的时候就抢着去说,这说明一个人心浮气躁;该你说的时候,譬如说有人问到你了,你又隐而不说,这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就是不懂得说话的分寸,就像盲人。说话不看对方的表情,说了一些别人不喜欢听的话,别人可能都要发怒了,你还在那说,可能就让他火冒三丈,这是大为失礼的,这都是过失。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言语要谨慎,要懂得适可而止。

“声容静”,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像噪音一样。譬如一小部分中国人在出国的时候,很喧哗,很失礼,所以不受外国人的尊重。这是我们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特别值得深思的。据说有人去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结果发现在圣母院里边用汉字写了一个标语:“请勿大声喧哗”。提醒我们中国人不要大声说话,所以特意用汉语写了一个标语挂在那里,专门给中国的游人看的。能够到巴黎圣母院去参观的人,是哪些中国人?都是我们中国的上层人物,或者是有钱的,或者是有权的,或者是我们说的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人,走出国门之后都有这样的表现,说明我们礼仪之邦的礼已经丧失到一定的程度了。

中国在历史上被誉为“礼仪之邦,华夏之族”。那不是我们自己封给自己的,是我们邻邦的人到中国来访问,看到中国人相处彬彬有礼,特别和谐,他们很羡慕,回去之后就向自己的国君报告,这些国君特别喜欢派使臣到中国来学习,所以把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华夏之族”。唐朝太宗的时候,万国来朝,把中国的皇帝尊称为“天可汗”,那就是天底下公认的领导者。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中国人恭而有礼,而且影响到周边的人纷纷来学习。

现在怎么样呢?经过了若干运动,我们把中国的礼批判得体无完肤,称其为“吃人的礼教”,对它生不起信心,导致我们现在的人言行没有规范,受到外国人的嘲笑,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件事。这就是我们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抛弃了自己的礼仪、风俗所导致的。

“头容直”。“直”就是不要歪斜,要端正。我们在跟人交谈的时候,把头侧在一边,这就是没有做到“头容直”。

“气容肃”,就是我们喘气的声音不要太重,要给人一种肃静的感受。一个人恭敬心提起的时候,他就自然注意这些细节,呼吸都不敢出大气。

“立容德”,是指站立的时候不要倚在一边,即要端正,这样给人一种有德行的感受。

“色容庄”,是指色容要庄重。刚才我们讲到“色思温,貌思恭”,这些都做到了,就会给人威仪的感受,别人就不敢轻慢。所以古人从小教导孩子,“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这都提醒人们,慌里慌张是导致出错的原因。《弟子规》里也说:“事勿忙,忙多错。”

“好重则有观”。这个“好”就是嗜好。中国古人从小学习的是琴棋书画,这些嗜好都很高雅,都有可观之处。

总之,古人教导我们在言、行、貌、好等方面都要学其庄重。

在《群书治要·春秋左传》里记载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的君主晋灵公非常不守礼,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且做得很过分。赵盾作为臣子非常忠心,屡次犯颜直谏,但是晋灵公都不听,而且还觉得赵盾很烦,于是就起了一个恶念,派了一个杀手去暗杀赵盾。这个杀手在凌晨就到了赵盾的家里,看到他的卧室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准备好要去上早朝。因为时间还早,所以他就穿好了朝服,恭恭敬敬地坐在那里闭目养神。他这种恭敬的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杀手,他想一个大臣在独处的时候,还能够对国君表示这样的恭敬,这个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把国家的栋梁给杀了,对国家、对人民就是不义。但是,他又接受了君主的命令——暗杀这个大臣,如果完不成使命,对君主就是不信。他思来想去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最后他就自己触槐自杀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很恭敬的态度居然可以起到这样的感化作用,把来杀他的杀手都感化了。

我们看到有些德高望重的长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爱戴,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平时的恭敬心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一种气场,这种气场让人能够自然而然地生起恭敬之心。

“君子不重则不威”,领导干部要从言语、行为、容貌、嗜好等方面注意保持庄重,久而久之,自然令人肃然起敬。

七、谦德之光

“让功于众,让位于贤,让名于上。”若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在处事、待人、接物中自然懂得谦退,不会傲慢。

《群书治要·周易》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天道亏盈而益谦”,这个天道,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到十五的时候是满月,满月之后,就开始亏损。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古人教导我们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

天道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即过分的要受到制裁,不足的要受到补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老子把这一规律运用得淋漓尽致。他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把处柔守慈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这都是从观察天道的规律提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地道变盈而流谦”,地道的法则就是改变盈满的,而充实谦虚的。在大地上同样注水,水自然流向那些潮湿的、低洼的地方。中国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什么大海能容纳百川?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处在最低的地方,所以河流都自然地流向它。

《老子》中也说“上善若水”。为什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有一个特点,它善于给万物带来好处,但又与人无争,与世无求。最重要的是它能处众人之所恶,一般人都是喜欢高高在上,但是水却不同,它是处在众人所不愿意处、所厌恶处,就是它非常卑下。“故几于道”,所以它和道就相近了。道在低处,一个人只有谦卑下来,他才能够得道,才能够和明德相应。

“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危害骄傲自满的人,而施福给谦虚的人。

“人道恶盈而好谦”,人与人相处,自然地就是厌恶自满的人、骄傲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特别是作为领导者,要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能够感召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来到身边。

怎么样才能够感召德才兼备的人?他自己必须能够谦卑有礼,礼贤下士。所以《群书治要·文子》里说:“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