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美国可以说是个债务帝国,联邦、各州、企业、居民等都是债务累累,这些债务都是过度消费造成的,比如美国政府这些年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美国的福利支出也没有增加,反而削减了很多,可奇怪的是美国的联邦和州竟然欠了大量的债务,学者预计2104年美国国债将达到美国GDP的140%,除了政府外,民众也开始高消费,家庭和个人债也是天文数字,据政府经济学家的预测,仅仅是这些国家债务所产生的利息,再加上社保、医保及其他福利所需要的开支,就将消耗美国政府截至2020年的联邦收入总额的80%。可见高消费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信贷消费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企业缺乏投资资金。
美国的三次经济危机都是高消费所致,消费对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首先,高消费可以导致居民储蓄下降,其次信贷消费又占用了银行中本来就不多的储蓄,这两方面因素加在一起,就会使企业投资缺乏资金支持,而企业一旦缺乏了投资资金,经济增长必然减速,经济一减速,进而各种社会问题就爆发出来,美国高消费失败的案例摆在面前,但是某些经济学家还在中国宣扬消费性社会,不知居心何在。
现在中国有一种理论是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理论,此理论在学术上没有任何根据,也没有任何一个学派主张这个理论,而主张此理论的人,只是将美国看做是消费驱动型增长理论的成功案例,并且将日本看做成功转型的案例,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确实是消费型国家,但是美国的高消费并没有推动美国的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是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刚刚停歇,美国经济立马就出现危机,高消费只能对经济产生危害,再说日本的转型也不是成功的,而且应该算是失败的。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发展道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高增长时期都是走的这条道路,比如十九世纪前二十年的美国,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日本,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另一条道路是低储蓄、高消费、低增长的发展道路,而一个国家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经济的发展的结果就是经济停滞甚至崩溃。笔者认为中国应该选择前者。
谈到美国经济,有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罗斯福、里根和小布什。罗斯福新政缔造了美国繁荣稳定的中产阶级社会;里根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美国的繁荣,但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却消失了;到了小布什时期,美国的繁荣也没有了,中产阶级社会也没有了,可以说小布什彻底败坏了美国。
自从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在经济上一直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民生上实行高税收以保障社会福利。美国在大萧条期间,以分期付款为主的信贷消费将民众的消费能力被严重透支,因此再依靠民众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已经不可能。恩斯主义实行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加大政府的需求以拉升经济,在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中,美国踉踉跄跄的走出了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实现了经济繁荣,这时美国的高税收制度保证了民众的收入差距也不可能拉的很大,因此这段时间是美国历史上最好的”中产阶级社会“时期。
但是凯恩斯主义在有力地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重大隐患,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触发了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即滞胀。在长达7~8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资本严重过剩并在慢性危机中被销蚀;到80年代初,美国工业有25%开工不足,通货膨胀率高居两位数,劳动生产率严重下降。在对付滞胀方面,凯恩斯追随者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的经济政策已经失灵,受到了普遍的抱怨。
从尼克松、福特到卡特三届政府,都没能使经济走出滞胀,里根上台后,认为需求不足的背后是供给的不足、供给的竞争力不足,因而它将政策的重心从需求转向供给,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复兴计划。其主要内容为:①,提高利率以鼓励储蓄与投资,推动经济发展。②控制货币供应量,以降低通货膨胀率。③紧缩社会公共开支以平衡财政预算。④重振军备,大幅度提高军事预算,用军事实力补充或保障美国的经济实力。
供给学派注重经济运行的供给方。供给学派还主张实行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使劳动者,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更多税后收人以此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在里根上任的第二个年度,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时大量资金的投资重点不是放在扩大企业规模上,而是加快改造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生产的高度现代化。这些投资的大部分是用于老厂改造的。在纺织业投资了3亿美元更新设备,达到使用计算机及其它高度精密技术设备的高技术水平,使原来以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为其特征的纺织业,一举跨入高技术行列。里根的供给改革就是美国官方主导下的一场全社会企业技改运动。里根改革可以看做是政府干预经济取得成功的典范。
投资的增加,一方面必然引起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进而促使对消费资料需求的扩大,促进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最新技术和设备的采用,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从根本上重组了美国的经济结构。里根所开创的经济政策新理念并初步建立起来的新的政策框架,为经济增长,甚至为电脑、网络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革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实现了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高增长率的经济局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经济”这个名词。克林顿是美国历任总统中少有的幸运儿。“冷战”的结束,在军备竞赛方面的支出大为减少,美国的财政赤字逐年缩小成了自然之势。
里根成功与小布什失败的区别何在
无论是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不少的“里根迷”,当然他们崇拜里根,并非因为里根是演艺明星出身,而是因为里根经济政策的成功,而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里根经济成功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里根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利率,刺激储蓄,以提高投资水平,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减税政策却导致了财政赤字,社会保障水平下降、中产阶级社会解体,几乎对经济刺激作用不大,现在人们总喜欢强调其“减税”,而忽略了其促进企业投资,提高“供给”的一面。
小布什上台后,他好像是“翻版”里根的经济政策,比如在减税和加大军事开支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布什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减税,甚至提出了废除遗产税这一极端措施,在军事方面,里根搞了个星球大战计划,而布什则搞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但此二人的经济政策有着根本区别的。小布什上台后,实行降息政策,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贷款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众所周知,小布什任内美国人的信贷消费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此时制造业的空心化却更加严重!
布什与里根最大的区别是里根鼓励储蓄和投资,而布什鼓励信贷和消费,政府如果鼓励储蓄和投资,则国家发展后劲十足,而如果鼓励信贷和消费,则遗患无穷,在政策上,布什实行低利率政策,而里根实行高利率政策,其结果就是一个人带领美国重新开启繁荣,一个人将美国引入深渊。
低利率陷阱
里根实行高利率政策刺激投资取得了成功,而小布什实行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取得了失败,笔者认为低利率政策对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低利率导致人们存款兴趣降低,这样银行的储蓄规模就会减小,银行储蓄规模减小,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的投资,因此低利率政策会导致用于企业投资的资金减少;其次,低利率导致消费资金挤占企业的投资资金,当实行低利率政策时,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信贷同时受益,但银行更偏好于具有稳定收益的居民消费信贷,因为消费信贷比投资信贷安全的多,这必然导致本来就不多的银行储蓄又被消费信贷分去了一大部分,这样能够用于企业投资的信贷就更少了。因此实行低利率的结果一般都是刺激了消费,而对投资刺激并不大。
第三,低利率也造成短期投机行为,在银行低利率下,富人会将将自己的资本投向风险更高的资产领域,比如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这样会将造成资产泡沫,间接伤害到实体经济。
可见低利率政策会从多方面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实行低利率政策的结果就是信贷消费和资产泡沫严重,而政府所期待的刺激投资效果不但达不到,反而由于储蓄资金被用于了消费和资产投机,导致用于企业投资的资金更少,因此从实质上不是刺激了企业投资,而是伤害了企业投资。
误判六:什么导致了中国的低工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逐年降低,有人将这看作居民消费难以有提升的关键原因。
从1996年以来,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尚为53.4%,而到了近年有数据认为已经降到了10%左右。劳动者报酬份额的持续下降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能力,居民消费难以有效提升也是必然结果。
中国长期不注重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导致中国工资低的根本原因工资的高低从根本上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比如发达国家的工资比发展中国家高,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比发展中国家高。中国长期不注重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是导致中国工资低的根本原因,比如在中国的经济学家的言论中,几乎很少劳动生产率,中国的经济学家对劳动生产率的漠视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中国工资除了低之外,还表现为增长慢以及工资占GDP比例在下降,笔者分析了一些导致中国工人工资占比下降的原因,如下:
1、经济转轨导致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
庞大的营销费用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由国家进行安排,企业不用担心销售问题,而现在生产性企业必须亲自跑市场,也就是在原来基础上,凭空出现了一笔庞大的”营销费用“。这些费用不仅包括营销机构的办公费、水电费、内勤人员工资等,还包含变动费用,如促销费用、市场建设费用、销售提成费用、广告宣传费用、工资奖金、赠品等,另外还有卖场的进场费以及给经销商、采购人员的回扣等,管理学上将其称为”营销费用黑洞“。这些费用都是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如果这些费用控制不好,企业很容易出现亏损倒闭的情况,企业很大一部分销售收入用于支付营销费用,必然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而企业利润下滑则直接影响到工人工资占比的下降。
企业主剥削导致工人收入下降
另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公有,企业盈利主要用于企业建设,而现在企业归私人所有,企业主都要求利润,因此必然刻意压低工人工资,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在公有体制下,工人的剩余价值归工人所有,私有体制下要被企业主剥削掉一部分,这也是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观察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数据就可以印证笔者的观点,比如中国在1996年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尚为53.4%,可以说是相当高。而从1996年后,中国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是因为中国从1996年开始了国企改革,中国经济中的国有成分从1996年开始逐年下降,与之伴随的就是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导致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头号原因。
2、国际产业链剥削导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我国有很多企业从事出口加工行业,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产品,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能够控制的是利润最微薄的制造环节,而其他高利润的环节都被外国企业掌控。这样在国际产业链的层层剥削下,我国企业利润微薄的可怜,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工人的劳动报酬也不会高。
3、高投资率导致劳动报酬占比低
众所周知,保持一定的高投资率是一个经济体不断成长的重要保证,国家的投资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企业投资来源于企业利润。不论是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企业的利润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企业收入,而如果这两部分大了,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必然会降低。
我们处于经济的高增长期,这种高投资率是良性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不可能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