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用女人的方式轰轰烈烈
3626200000007

第7章 上市,打开财富之门(2)

每年在各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不计其数,为什么偏偏玖龙纸业能取得如此令人惊叹的成功?对此,张茵曾经进行过总结。她认为,玖龙纸业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其一,造纸业本身具有一定的成长性,而玖龙纸业恰如其分地顺应了这种成长性;

其二,玖龙纸业以美国中南公司为基础,拥有庞大而稳定的原材料来源;

其三,公司管理层具有的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专一的经营理念和超前的环保意识,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配套服务。

资源就是王道。试想,如果玖龙纸业像其他造纸企业一样,只是从事各种纸类的生产,业务单一,那么,香港股票市场怎能对它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获得投资者青睐的,不只是玖龙纸业这一家企业,还有站在其大后方、为其提供稳固支撑的美国中南公司。而这,正是使张茵在世界造纸市场获得一席之地的商业模式,也是张茵在商场上克敌制胜的“独家武器”。

最牛中介打造资本神话

2011年3月24日举行的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二十周年庆典上,协会负责人透露,目前内地上市公司已经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42%,市值占香港联合交易所总市值的57%。香港已经成为内地企业家们上市的首选之地,内地企业已经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赴港上市的热潮。

而在上市热潮背后推波助澜的,正是那些将资本中介业务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投资银行家们。

玖龙纸业能够成功上市,打造一个令人称奇的资本神话,也离不开投资银行家的推动。站在张茵背后的,是被称为“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的蔡洪平。

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蔡洪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近些年来,投资行业新崛起的领军人物是蔡洪平。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如同一匹又一匹的黑马一样杀了出来,与此同时,蔡洪平也声名鹊起,被业内称为“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

出生于1954年的蔡洪平,年轻的时候经历坎坷,他曾下乡务农,后来参军。在那段不幸的岁月里,心怀壮志的他感到生不逢时,生活的艰难令他十分沉闷。当时,他甚至还绝望地产生了跳河自杀的想法。然而,最终他还是坚持着挺了过来,熬到了那个黑暗年代的终结。

1997年,受梁伯韬的邀请,蔡洪平加入了百富勤投资银行,从此开始了在投资界的摸爬滚打。投身投资银行业以来,蔡洪平的名字就与民营企业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他的目光更多地投注到了民营企业这个群体。蔡洪平曾经信心满满地说,在投行界,没有谁比他更了解中国脉搏。1998年,当亚洲金融风暴来袭之时,整个亚洲市场都鸦雀无声,开始沉寂下来。然而,蔡洪平却选择在这个时候促使民营企业恒安国际赴港上市。2002年,当香港股市出现低迷状态的时候,又是蔡洪平大举出击,促成了比亚迪的H股上市,为投资银行业留下了一个经典案例。

2006年是蔡洪平的事业分界线。在此之前,他在投资界虽然已经小有成就、获得了立足之地,但始终声望不足。2006年,蔡洪平加入瑞士银行,执掌瑞银旗下的亚洲投资银行部门。从此之后,他的事业开始走上了快车道。

当年,瑞士银行投行部就一跃成为中国市场股票发行第一名。到了2007年,蔡洪平带领着他的团队完成了中国区47个融资项目,平均下来,几乎每星期都会完成一个项目,几乎将这一年的所有造富故事都包圆了。

如此高密度的“造富运动”,使得蔡洪平一下子声名鹊起,开始成为投资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有香港媒体甚至说:“如果你想成为富豪,就不能不和老蔡见个面。”蔡洪平因此而被称为“首富制造者”。

2006年玖龙纸业上市,堪称蔡洪平的得意之作,也是蔡洪平在离开老东家百富勤之前为其留下的一笔厚礼。

现在上市是“卖青苗”

虽然业内人士纷纷称蔡洪平为“首富制造者”,然而蔡洪平对这个称号却并不十分满意,他更喜欢被叫做“首富园丁”。事实上,在进行投资项目的时候,蔡洪平的表现也确实如同一个“园丁”,他十分擅长“种”项目。

在帮助比亚迪上市的时候,这一点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早在1999年,蔡洪平就已经对经亚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比亚迪只是一家生产锂电池的小企业,然而蔡洪平却敏锐地意识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之后,蔡洪平就开始像园丁种植花草一样对比亚迪进行跟踪培养。三年后,比亚迪也果然不负所望,在H股成功上市。

蔡洪平敏锐的投资嗅觉和常人无法企及的耐心造就了一段又一段如同比亚迪项目这样的投资佳话,玖龙纸业的上市就是其中之一。

当张茵的玖龙纸业创造的利润以亿计的时候,很多投行都将其锁定在了自己的视线之内。当时,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张茵劝说她上市的投资银行家可谓络绎不绝、接连不断。然而张茵心中一直怀有顾虑:作为一家私人企业,自己可进可退,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一旦上市,就像给自己加上了一副枷锁,进退不再由自己决定。因此,虽然在当时张茵已经开始为上市动心,却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这个走势越来越被业界看好的潜力股自然也不会逃过蔡洪平的法眼。于是,他开始与张茵接洽。然而,和其他投资银行家不同的是,蔡洪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劝服张茵上市,而是建议张茵暂时不要上市。蔡洪平告诉张茵:现在上市的话,与“卖青苗”没有什么两样。

张茵已经听惯了投资银行家们异口同声的“上市”说法,乍一听到蔡洪平的相反意见,感到很惊讶、也很新鲜。然而,听蔡洪平说完理由,张茵彻底信服了。

实现了1亿利润的玖龙纸业为什么还不到上市的最好时机?蔡洪平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玖龙纸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一亿的利润对于玖龙纸业来说并不高,从其巨大的潜力来看,玖龙纸业一定能够创造更高的利润。

第二,张茵的战略布局始终局限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辐射范围较窄。而在中国的另一个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玖龙纸业并未建立生产基地,上市概念不完整。

蔡洪平还给张茵提出了两个中肯的建议:一是等到玖龙纸业实现6亿元利润的时候,再考虑上市的事;二是拓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业务,借出口龙头之力,使玖龙纸业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根基更牢固。

此时,蔡洪平已经把玖龙纸业当成了自己“花园”里的一株好苗子,打算好好培养,使它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根据他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观察与分析,他给玖龙纸业下了这样一个结论:不鸣则已,一鸣必然惊人。

道理其实很简单,中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年出口额以万亿计,不管出口的是什么产品,有一样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包装箱。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对包装箱的需求也会出现大幅度上升。而玖龙纸业在造纸业稳坐头把交椅,市场前景可谓无限光明,因此,其上市受到股市的热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事实证明,蔡洪平的判断是正确的。从2004年开始,中国出口就开始发力,先是超越了商业发达的邻国日本,3年之后,又把美国甩在了身后。到了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已经超过了德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商品出口国,出口额占据了全球总出口额的1/10。每年都有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源源不断地从中国运往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对包装箱的需求也借着这股东风得到了迅猛的上升。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张茵接受了蔡洪平的意见,暂缓上市,转而大力发展自己的企业,为不久后的上市蓄积力量。这一等,就是6年。

2006年3月3日,在蔡洪平的推动之下,玖龙纸业终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金融危机中逆市而上

1996年,张茵在东莞投资建立了玖龙纸业,第二年,亚洲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公司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刚成立不久,各种规章制度尚未完善,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玖龙纸业差点在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死去。所幸,张茵是从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在她的带领之下,玖龙纸业最终熬过了这一轮危机。

十年之后的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再度袭来,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的张茵,是否能够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安然过关?

暴风雨之前的宁静

上市以来,玖龙纸业的发展一直顺风顺水。到了2007年,张茵的事业版图已经拓展到了全国各地,在广东、江苏、重庆、天津等地建成或者正在兴建生产基地。以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为依托,以丰富的废纸资源为原料保障,以及美国中南公司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玖龙纸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战略体系,稳步迈向新的目标。

此时的张茵信心满满,她为玖龙纸业规划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建设林浆纸一体化的产业链,走资源性发展之路。

造纸的生产流程,是培育速生林,用速生林制造纸浆,再用纸浆制成纸。对于造纸企业来说,上游产业为纸浆市场,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主要集中于土地、林、浆、纸等环节,并在这些环节里进行分配,其中利润最高的环节就是林业。然而,玖龙纸业甚至国内大多数造纸企业都将自己的主要侧重点放在了造纸环节,这就为其带来了发展瓶颈。

在经营过程中,张茵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对国外市场进行考察的时候,发现在当前的国际造纸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新的趋向,那就是林浆纸一体化循环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不但能够解决造纸过程中遇到的原料瓶颈,掌握大量上游资源,也使企业从依靠规模效应降低造纸成本走向对原料林浆的控制,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因此,张茵决定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造纸工业的经验,着力于拓展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的建设,并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林区。她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大型林浆生产基地,希望把造林、制浆、造纸、销售这几个环节结合起来,建立一条环保、高效的产业链,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产业格局。

然而,当令人憧憬的纸业蓝图绘制到关键时刻之时,当张茵准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干一场,使玖龙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之时,一场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到了全球。

金融危机来袭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骤然爆发,虽然美国政府一再推出补救措施,但始终无济于事。危机不断升级,并呈现出燎原之势。

如果说此时的中国企业还能够对这场次贷危机隔岸观火、暗自庆幸,那么,到了2008年下半年,就没有人能笑得出来了。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将“蝴蝶效应”诠释得淋漓尽致,在这场由华尔街的“蝴蝶”抖动翅膀发展而来的飓风之中,谁都不能幸免于难。

在美国和中国都拥有产业的张茵,对这场金融危机更是感同身受,她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苦苦挣扎。张茵曾经坦言,在2008年中期,尤其是到了九十月份的时候,每次回到办公室,她的心情都非常沉重,甚至连走路都觉得举步维艰。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张茵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如今,我们要想更深入地了解张茵当时的处境,就要首先了解这场风暴乍起之时整个造纸业所面临的大环境。从这个行业背景中,我们也能窥见当时中国经济的总体脉络之一斑。

从2008年9月开始,金融危机蔓延到了全球,使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打击,中国各行各业也面临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造纸行业也未能逃脱。长久以来,我国造纸行业一直处于成长期,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国内纸制品的生产量与消费量相比,明显偏低,每年的对外贸易都以逆差收场。

然而,经过了几年的迅猛发展,到了2007年,这个局面终于被扭转过来。当年,我国纸制品以及纸板产量实现了7350万吨,而当时国内的消费量为7290吨,生产量第一次超过了消费量。与此同时,我国的纸张出口量为476万吨,进口量则是402万吨,第一次出现了贸易顺差。到了2008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纸制品生产量突破了8000万吨的大关,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一举超跃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纸品生产国。